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台灣長鬃山羊-族群估算

臺灣長鬃山羊族群分佈範圍從海拔200 公尺的暖溫帶雨林到海拔3,952 公尺的高山寒原。第一實驗區的動物族群數量以1987年春季的2.6 隻次和2.3 集次最高,冬季的0.2 隻次最少。以活動範圍而言,第一實驗區1987年2 月26日至1988年3 月31日的單隻動物活動範圍2.3 公頃∼12.0公頃。第二實驗區1987年秋季的單隻動物活動範圍是4.55公頃。根據對棲地的觀察,推測棲地的動物生存條件可能是影響動物族群數量的主要因素,例如春季時,臺灣長鬃山羊的食物來源充足,因而其在此區的活動較為頻繁;反之,動物在棲地條件惡劣的冬季,可能會擴大其活動範圍或是到冷杉林地帶活動。如以排遺豐富度分析動物對棲地使用情形,其結果顯示臺灣長鬃山羊對圓柏灌叢、冷杉林和高山寒原的交界帶兩種棲地型態的利用率較高。推測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
與對食物需求及躲避敵害有關。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

台灣長鬃山羊-棲地與分佈

棲地與分布
在光復以前,日人Kano (1940)進行雪山地區之動物相調查時,就曾指出台灣長鬃山羊的活動區域可高達海拔3500 公尺左右。而陸續有Dien(1964)、McCullough (1974)、林俊義和林良恭(1983)、呂光洋(1986)、呂光洋和黃郁文(1987、1988)等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長鬃山羊目前在台灣本島的分布相當廣泛,由低海拔200 公尺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都有牠們的分布。以行政區來看,其主要分布縣境,計有台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中縣、南投縣、台南縣、台東縣、屏東縣、嘉義縣及新竹縣等。可以說從北部山區一直到墾丁南仁山附近,均曾經有台灣長鬃山羊的分布記錄,近年來由於山坡地的開發和獵捕的壓力,使得長鬃山羊的分布有上移的情形(呂光洋 1986)。目前主要分布於1000 公尺至3600 公尺之間,尤以2000公尺附近最多。多棲息於原始針葉林、針闊葉混生林及碎石裸露的陡峭坡地。從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塔塔加鞍部往排雲山莊前進的步道,常可在木板橋上看到牠們的糞便。
根據呂光洋和黃文郁(1988)年在玉山圓峰附近的研究指出,其活動範圍從2-3 公頃到12 公頃不等,族群密度約在每公頃0.4~0.2 隻次之間,牠們的密度和活動範圍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很大,但整體的棲息環境而言,只要人為干擾少的環境,且在植被良好的情況下,就可能有台灣長鬃山羊的活動。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291071.pdf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生態系-族群

自十九世紀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態上的理由,各國政府紛紛設立國家公
園或自然保護區,以保存並合理的經營各地區的自然資源。有鑑於此,我政府乃擬定自七十年代之後,在本島設立五個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即為其中之一。
在已設立或擬定設立的國家公園中,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內所受到的人為破壞最少。而各地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尚能維持原有之風貌。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區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沿岸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山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連峰、陶塞溪、大濁南溪集水區、北二段群山、太魯閣大山以
及三棧溪流域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自三棧溪口,神秘谷等,海拔五十公尺不到的高度,向西一直到南湖大山的 3,740 公尺,整個區域在海拔高度上的變化很大;由平地歷經闊葉林、混生林、針葉林、高山草原及苔原等,故而在氣候、地形或植物的分布上都相當的複雜。由於生態環境的歧異甚大,故棲息在其中的動物種類以及
數量也應該相當的複雜。
內政部國家公園組為了未來規劃上的需要,乃委託筆者,對未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動物景觀資源,做一初步的調查,以為日後規劃及經營上的參考和依據。調查範圍及方法
一、範圍
基於調查上的需要,將整個區域分為四大區:即立霧溪及陶塞溪谷;南湖中央尖區;北二段大禹嶺及合歡山連峰區;奇萊連峰,太魯閣大山以及屏風山區等。
整個調查範圍分別涵蓋了整個國家公園內的各種生態環境。在調查過程中,為了顧及交通和行動上的方便,乃由下列各個地區從事主要的調查工作:
(1) 神秘谷、三棧溪、天祥和太魯閣等,屬於低海拔的流動水域生態區以及闊葉林生態區。
(2) 陶塞溪谷、蓮花池、下梅園及竹村等,屬於已開墾的中、低海拔山區的次生林生態區。
(3) 南湖、中央尖連峰中,高海拔之原始針葉林區、高山草原以及南湖園谷中的高山寒原區。
(4) 合歡山連峰,屬於高山箭竹草原及原始針葉林區。
(5) 奇萊北峰、屏風山以及太魯閣大山,屬於高山箭竹草原以及針葉林區。
(6) 大禹嶺、畢祿山、羊頭山等,屬於針葉林和高山箭竹草原區。
(7) 大禹嶺經關原、慈恩到洛韶等中橫沿線區。
二、方法
調查方法除了野外實地調查之外,也分別到各地訪問山胞、獵戶、菜農以及山地的森林工作人員。詳細的調查方法和項目,分別敘述如下:
1.哺乳類:注意山徑、原始森林底層、溪邊沙洲或泥地上大型動物所留下的足印、排遺、啃食的痕跡及叫聲,加以判定是何種動物。此外,在宿營的山屋附近,佈設陷阱,捕捉小型的哺乳動物,同時也檢視山胞所佈設的陷阱。
2.鳥類:以雙筒及單筒的望遠鏡觀察及記錄,或憑鳥的鳴聲而加以鑑別。此外,在雲稜山莊、南湖山屋等地,也架設鳥網捕捉鳥類加以鑑定。
3.魚類:在沙卡礑溪的神秘谷水中佈設蝦籠和刺網以及電魚方法等來捕捉魚蝦。
4.兩棲和爬蟲類:在晚上以手電筒照射來捕捉蛙類或爬蟲。至於有尾的兩棲類則在可能有其分佈的地區,以徒手翻開石頭或腐木尋找,並加以鑑定。
5.昆蟲類:主要以蝶類為主。以捕蟲網捕捉並保存於三角袋內,然後攜回實驗室內加以鑑定。
結果與討論
一、 哺乳類太魯閣國家預定地之內的哺乳動物,由大型( 熊 )到小型( 囓齒類 )的動物都有。經過初步的調查,共約有 24 種。佔台灣陸上哺乳動物之 1 / 3, 鼠科、獼猴科、尖鼠科、松鼠科、倉鼠科、鼠科、熊科、貂科、靈貓科、豬科、鹿科、牛科、鯪鯉科、兔科等共十四科。其中以南湖和中央尖溪等集水區和奇萊、太魯閣大山地區的種類最多。在這兩片區域,多屬於未開發利用之森林地,包括原始針葉林、混生林、寬葉林以及高山的箭竹草原等,哺乳動物的棲息環境保存尚相當良好。
在這 24 種的哺乳動物中,其中屬於山胞和獵人經常獵取的種類有 15 種,即羌、水鹿、臺灣長鬃山羊、黑熊、臺灣野兔、山豬、白鼻心、華南鼬鼠、條紋松鼠、臺灣小鼯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赤腹松鼠、臺灣獼猴和臺灣鯪鯉等。其中較重要的狩獵種,將在下面章節裏分別討論之。在小型哺乳動物中的大赤鼯
鼠、白面鼯鼠、赤腹松鼠以及條紋松鼠等,分布在各個森林區,目前各種松鼠的族群數量仍相當的多,非常容易看到。
非狩獵種的囓齒類動物,約有九種,即臺灣森鼠、高山白腹鼠、臺灣長尾鼩、Page 3
臺灣短尾鼩、刺鼠、家鼠、臺灣田鼠、巢鼠和天鵝絨鼠等。這些小型哺乳動物大多為雜食性的,因此分別分佈在各森林區之底層或箭竹草原附近,其中數量最多的為高山白腹鼠和臺灣森鼠。高山白腹鼠的分佈大都在 3,000 公尺以下,而臺灣森鼠的分布,卻可以由中、低海拔始一直到 3,300 公尺左右。在南湖圈谷、南湖
池附近以及奇萊主北峰附近,都可以發現到牠們。這些小型的動物雖非屬於所謂的狩獵種,但是牠們卻是華南鼬鼠的主要食物。筆者在各山屋附近佈設陷阱,所捕獲的,以高山白腹鼠及臺灣森鼠為主,而這些誤入陷阱的動物,往往在晚上會為華南鼬鼠所偷食,因此華南鼬鼠族群量的大小與這些小型囓齒類動物的數量,
有著非常密切的生態關係。
在本區的 24 種哺乳動物中,屬於臺灣特有種的,共有六種,即臺灣獼猴、臺灣森鼠、高山白腹鼠、臺灣長尾鼩、刺鼠和臺灣田鼠等。幾乎臺灣特有種哺乳類在此都可以找到。
二、鳥 類
在臺灣有記錄的 400 多種鳥類中,約有 150 種為留鳥。而在這些留鳥之中,有 2 / 3 以上是屬於中、低海拔的森林鳥類。目前在本島各地的森林,或多或少都已受到砍伐,而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森林,包括有針葉林、混生林和闊葉林等,其中天然林的面積就接近 85﹪。因此就森林鳥類生存的環境而言,
此地所受的破壞情形較少。就鳥類相而言,不管在牠們的族群或種類上而言,都
算非常的大。
由初步野外實地調查和文獻上的整理來看,太魯閣國家預定地之內的鳥類共約有 122 種。在臺灣特有的十六種鳥類中,除黃山雀和白頭鶇之外,其他十四種臺灣特有的鳥類,在本地區都可以見到。以區段而言,由中橫大禹嶺到慈恩地區的鳥類最多,共 83 種。再次為陶塞溪谷和神秘谷,在各區的鳥類中,除畢祿山和太魯閣大山之外,所記錄的鳥類種類都是在 50 種以上。現分別就本區各代表
生態系的主要鳥類敘述如下:
高山寒原生態系:在本島 3,500 公尺以上的環境多屬於高山寒原,本區的南湖大山圈谷就是屬於高山寒原生態系。南湖圈谷由於平均氣溫低,植物種類少,鳥類的食物少。就鳥的種類而言,高山寒原是較少。在南湖圈谷常見而典型的鳥類為岩鷚、酒紅朱雀、鷦鷯,以及金翼白眉等。這些鳥類可能平日少有機會與人接觸,因此在短距離之內,都很容易觀賞得到,這是難得見到的鳥類景觀。
高山箭竹草原生態系:在本島 2,8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接近稜線的附近,因為風及水因子的影響,主要的組成植物為高山箭竹。由於植物相的單純,鳥的種類也不多。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南湖審馬陣草原,南湖南峰附近、合歡山連峰,奇萊連峰、盤石和太魯閣大山附近,都是屬於典型的高山草原,在這些箭竹草原中,常見的鳥類為岩鷚、酒紅朱雀、鷦鷯,和偶爾停棲在獨立枯樹上的星鴉。
針葉林區生態系:位於海拔 2,000 公尺以上或高山的山窪處,都是屬於針葉林帶。主要樹種為冷杉、鐵杉、雲杉、二葉松、紅檜等。在針葉林中,昆蟲的種類較少,生活於此森林上層的鳥類體型都較小,但羽色漂亮,具有高的觀賞價值,例如:火冠戴菊鳥、煤山雀、黃羽鸚咀、紅頭山雀、紅尾鶲、棕面鶯、星鴉、金翼白眉茶腹? 等。除外,在森林的底層,則有大型的鳥類活動,例如帝雉以及深山竹雞。筆者在合歡山、大禹嶺以及畢祿山等地都觀察到帝雉活動的跡象。
針葉闊樹混生林生態系:分佈於 1,0002,200 公尺,由於樹木種類多,森林的層次複雜,鳥類之動、植物性食物多,因此中海拔的鳥類數量最多。常見的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紋翼畫眉、黃腹琉璃鳥、青背山雀、紅頭山雀、綠啄木、棕面鶯、巨嘴鴉和橿鳥等。在原始森林的底層可以見到特有種的藍腹鷴,在本國
家公園預定地之內,僅在陶塞溪谷,以及中央尖溪可以見到藍腹鷴。
常綠闊葉樹林生態系:分佈於 501,200 公尺之間,主要的樹種以樟科的樹為主,常見的鳥類為冠羽畫眉、藪鳥、橿鳥、青背山雀、啄木鳥、巨嘴鴉、樹鵲、臺灣藍鵲、竹雞、五色鳥、小捲尾、紅山椒鳥、紅嘴黑鵯等。其中藪鳥、冠羽畫眉和臺灣藍鵲等都是臺灣特有的鳥類。
水域生態系:在太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一些山區溪流,時常可以見到鉛色水鶇、小剪尾、河烏以及臺灣紫嘯鶇( 琉璃鳥 )等。其中臺灣紫嘯鶇是臺灣特有種的鳥類,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雖無靜止的水域,但在一些溪流的攔沙壩上方形成的水面,往往可以見到羽色漂亮的鴛鴦,此可能是攔沙壩唯一對野生動物有幫助的功能。然本島高山區之攔沙壩的功能往往只能維持 23 年而已。
三、兩棲和爬蟲類
據初步的調查,在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兩棲類,至少有十四種,佔臺灣兩棲類之半( 14/28 )。其中除盤谷蟾蜍、莫氏樹蛙、梭德氏蛙和山椒魚之外,大部份都分佈在一千公尺以下的潮濕地區。
莫氏樹蛙是一種漂亮的綠色樹蛙,在本調查中,於陶塞溪谷的竹村、梅園及蓮花池都可以看到。斯文豪氏蛙則廣泛的分布在整個區域的中、低海拔之溪流中。至於梭德氏蛙,也是廣泛的分布在整個區域的溪流中。由調查顯示,牠可能是目前台灣已知的年尾兩棲類中,分佈最高海拔的種類。由於氣候適合,因此在水域中隨時都可以見到的無尾兩棲類的幼蟲一一蝌蚪,這些在淺水水域的蝌蚪,往往是蛇、蜥蜴或其他囓齒類動物之食物。成體的兩棲類,行動都較緩慢,因此就成了爬蟲、鳥類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食物。
四、昆蟲類
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海拔高度變化大,植物相複雜,樹木的種類繁多,很適合蝴蝶的生長。由初步的調查顯示出,在本區至少約有 108 種的蝴蝶,臺灣地區共有約 396 種蝴蝶,因此本區的蝴蝶約佔 27﹪,在這 108 種之中,總共有十三種為臺灣產的特有種,牠們分別為曙鳳蝶、臺灣鳳蝶、雙環鳳蝶、臺灣胡麻斑粉蝶、臺灣黃蝶、大波紋蛇目蝶、埔里波紋蛇目蝶、玉山蔭蝶、合歡山蛇目蝶、清義三線蝶、高砂綠一文字蝶和臺灣黑燕小灰蝶。
由表:5 可以看出,在本區的蝴蝶以低海拔的地區出現較多,在調查過的地區中,以神秘谷的種和數量都比其他地區要多。次則為蓮花池和陶塞溪谷,雖然高山地區的蝶類很少,但都是比較稀有的種類,都具有高山的特色。在夏天,於蓮花池附近的有骨消,正是開花的季節,往往會吸引大批的蝴蝶來覓食,形成一種難得的景觀。
五、魚類
據初步調查,在立霧溪主流和其支流的砂卡礑溪、休督溪、陶塞溪以及塔次基里溪等的溪流魚類共計有五種。這些魚類都是屬於典型的溪流魚類;牠們需要湍急的水流,高溶氧( D.O. )含量的水域,礫石的河床以及水流沖刷岩石所形成的深窪和水潭等。在這些魚類中,鱸鰻( Anguilla marmorata )是屬於降海性的魚類,牠們在海域孵化但在溪流成長。鱸鰻為肉食性的魚類,牠以其他小魚和溪流中的水棲昆蟲為食。至於 虎目的三種魚都屬底棲性的,牠們主要也是以溪流中的水棲昆蟲為食;例如石蚕和蜉蝣的幼蟲都是牠們所喜愛的食物。 魚則是本島山區溪流中常見的魚類,牠們屬於雜食性,亦可以水棲昆蟲為食。
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
狩獵種動物(Game Species)現況分析
一般的狩獵動物以大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為主。而少部份的毒蛇和大型蛇類,在本島似乎亦可將之列於狩獵種之內。現分別將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狩獵種動物討論如下:
一、 哺乳動物
1. 臺灣黑熊 Selanacr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臺灣黑熊本來廣泛地分布在臺灣本島之山區,可惜由於獵人的捕捉,目前在野外已非常不易見到。臺灣黑熊為雜食性動物,喜棲息於接近水邊的的森林之內。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曾於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南湖東峰原始針葉林附近發現其排遺。由南湖大山往中央尖山的中央尖溪溪谷及雲稜山莊附近的南湖溪谷,都曾聽到其吼叫聲。據獵人指出,在奇萊往太魯閣大山附近的溪谷中,也有牠們活動的跡象。由此可見,臺灣黑熊的活動範圍似乎都是在人跡可至的溪谷之中。
2. 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
為臺灣特有種的靈長類動物,牠們通常集體活動 ( 1025 隻 )。在以往,臺灣獼猴曾廣泛地分佈在全省各地的原始森林中,由低海拔到 3,000 公尺的高山均有。以樹木的嫩芽、果實、種子以及漿果類為食。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各種懸 子,以及獼猴桃等都是牠們喜愛的食物。在陶塞溪谷、蓮花池、神秘谷、南湖溪、中央尖溪溪谷、太魯閣大山附近,以及大禹嶺附近往畢祿山的 820 林道,都很容易發現到牠們或其排遺等。
3. 野豬( 山豬 ) Sus scrofa taiwanus
臺灣山豬是山胞的主要狩獵種。牠們主要的棲息地是早期次生林,廢棄的果園或農地,以及茅草叢。野豬為雜食性動物,以植物的嫩芽,作物的根、莖、葉等為食,常在晚上活動。筆者在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陶塞溪谷、蓮花池附近廢棄的果園,發現野豬仍維持著相當的數量。又在南湖溪、中央尖溪溪谷,以及盤石山到太魯閣大山附近的巴托蘭溪谷和草坡地都可以發現到牠們覓食的痕跡和排遺。
4. 山羌 Munticaus reevesi micrurus
山羌是山胞獵取的主要動物之一。牠們主要的棲息地是中、低海拔的原始森林和次森林之森林底層,或茅草叢中。主要以低矮植物的嫩芽為食。例如寬葉赤車使者,即為其喜愛的食物。在本公園預定地之內的陶塞溪上游,蓮花池附近、慈恩、巴托蘭溪谷以及太魯閣大山附近,都可以發現到牠們的足印、排遺或啃食的痕跡。
5. 水鹿 Ceruus unicolor swinhoei
水鹿在本島的山區中,是屬於大型的獵物。牠們主要棲息在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次生林或者是森林火災後的草生地。水鹿主要的活動範圍似乎以接近高山溪流的森林中較多。牠們的食物以草本植物的芒草嫩芽,各種懸子,虎杖以及木本植物的嫩芽為主。在筆者調查過程中,在南湖溪、中央尖溪、南湖南峰的箭竹草原和針葉林交會處,以及奇萊連峰東坡的巴托蘭溪溪谷附近的足印及排遺較多。
6. 長鬃山羊 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長鬃山羊在以往是廣泛的分布在全省各地山區,由低海拔 300 公尺到 3,500公尺附近,都有其分布。主要棲息地為原始森林、次生林及崩崖附近的草生地。經由啃食過的食物來判斷,長鬃山羊喜食低矮針葉樹( 冷杉、鐵杉、玉山圓柏等 )的嫩芽以及禾本科植物的幼苗。牠們很喜歡在崩崖附近活動,遇有緊急狀況,則向崩崖處逃避。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未破壞原始森林可能為臺灣長鬃山羊目前良好之棲息環境。在本區的南湖溪、中央尖溪,附近的針葉林,大濁水南溪之源頭,南湖主峰下之崩崖,南湖南峰之箭竹林,奇萊北峰之東坡,以及往盤石山之溪谷,北二段中的畢祿山和羊頭山的箭竹草原邊緣,崩塌地,陶塞溪谷以及蓮花池附近之闊葉林,都很容易發現到牠們的排遺。由此可見,臺灣長鬃山羊的適應性很廣,而且目前在本區的棲息狀況尚屬良好,唯獵捕的壓力相當的大。
7. 臺灣鯪鯉 Manis pentadactyla
鯪鯉原本分布於 3001,200 公尺的山區,主要棲息於較低海拔,尤其是接近農田或果園的附近,由於獵捕的關係,目前在全省各山區已非常不易見到。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陶塞溪谷,以及蓮花池的附近,獵人偶而還可以捕捉得到,此種生物應加強保護。
8. 白鼻心 Paguma larvata taivana
白鼻心主要生活在低海拔森林、果園或矮樹叢附近。牠們是屬於雜食性動物,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陶塞溪谷及神秘谷,都有牠們活動的跡象。唯此動物所遭受的獵捕壓力非常大。
9. 白面鼯鼠 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大赤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
,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flavimanus thaiwanensis
三種都是本區最常見的狩獵種,分別分布在各森林之中。赤腹松鼠於低海拔森林中活動。大赤鼯鼠則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樹林。而白面鼯鼠則主要在中海拔的針葉林內活動,三種都屬雜食性。二種鼯鼠太陽下山後出來活動,其飛翔的姿勢極其優美。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內三種的數量仍非常多。
10. 臺灣條紋松鼠 Tamiops maritimus maritimus
在松鼠類中,臺灣條紋松鼠的體型最小,但嬌小可愛且動作靈活,是很討人喜愛的一種小動物。牠們分布在中海拔附近的闊葉樹林及混生林中,有時在橫貫公路的果園中亦可以見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內中橫公路( 大禹嶺→西寶 )附近,南湖之雲稜山莊,中央尖溪之各登山小屋附近以及奇萊的成功堡附近,都可以見到。由於體型小,因此獵捕的壓力還不算大。牠與赤腹松鼠往往成為山區猛禽的食物。
11. 臺灣野兔 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
臺灣野兔為低海拔草生地的哺乳動物,原本廣泛分布在全省低海拔地區。由於獵捕壓力大,目前已不太容易見到。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神秘谷、蓮花池以及梅園附近的次生林地和草坡,獵人尚可捕捉到。
12. 華南鼬鼠 Mustela sibirica devidiana
華南鼬鼠是臺灣產貂科動物中,最容易見到的種類。牠的體型細長柔軟,很適合在矮樹叢或箭竹草原中活動。牠們分佈在 1,000 公尺以上的山區,以山區內的囓齒類動物為主要的食物,尤其是臺灣森鼠和高山白腹鼠更是牠喜愛捕食的對象。由於獵人不喜歡捕捉,因此牠們的族群數量在整個公園預定地內,仍相當可觀。牠們喜歡在夜間或是霧氣籠罩的天候下出來活動,因此在合歡山草原,奇萊連峰的草原,審馬陣草原,北二段的畢祿,鈴鳴,捫山及羊頭山頂附近的草原,都很容易見到此動物,或其排遺。筆者曾在南湖圈谷中的南湖山屋附近利用陷阱捕獲一隻,由此可見牠們的適應性非常高。雖然華南鼬鼠沒有重大的狩獵價值,但是牠對於整個森林生態系或高山草原生態
系的平衡,卻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鳥類
1. 黑長尾雉( 帝雉 ) Syrmaticus Mikado
黑長尾雉為臺灣特有種,也是臺灣產雉雞類中,分布於最高海拔的種類。一般棲息於 1,800 公尺到 3,500 公尺的原始針葉林的森林底層,為雜食性的鳥類。多於黃昏或有霧的天候下外出活動,往往是成對地出現。由於體型大,且其有漂亮的羽毛,因此遭受到的獵捕壓力非常的大,因此在全省各地的山區已不容易見到。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曾在南湖往中央尖溪的針葉林底層以及大禹嶺附近北二段之畢祿山附近,多次撿到雄鳥的尾羽,尤其是大禹嶺經 820 林道到畢祿山和鈴鳴山之間的山區,似乎還有相當數量的族群,據山胞獵人指出,在陶塞溪谷上游以及太魯閣大山附近都還可以發現得到。
2. 藍腹鷴( 山雞 ) Lophura swinhoii
藍腹鷴也是臺灣產的特有種,雄鳥的羽毛非常的漂亮。其分佈地屬於低、中海拔山區,在 300 公尺2 公尺的原始混生林內之森林底層活動。喜歡在早晨,黃昏或有霧的天候下外出活動,往往是單獨行動,較黑長尾雉更加隱密。由於獵捕壓力很大,加上原始森林環境的破壞,其族群數量較黑長尾雉還要少。因此更應加強保護。據獵人指出,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陶塞溪谷,中央尖溪以及奇萊東坡之巴托蘭溪谷還可以發現到。
3. 環頸雉 Phasianus colchicus
環頸雉原來廣泛地分布在低海拔和平地、河床沙洲的草叢中,由於濫捕的結果因此在臺灣西部已不容易見到。牠為雜食性鳥類,喜歡在較乾燥的草生地活動。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砂卡礑溪的河床以及附近的山坡地,偶爾還可以見到。環頸雉應該是一種很好經營的野生動物。
4. 竹雞 Bambusicola thoracica
為中型的鳥類。在低、中海拔的次生林地,草生地或山徑的邊緣都很容易發現到。屬雜食性的鳥類,適應性強,雖然常遭獵捕,但族群數目仍維持在一定範圍內,如能加以適當的經營,將是良好的狩獵種,在橫貫公路洛韶、西寶農場附近、蓮花池、神秘谷、陶塞溪谷中的梅園和竹村,以及太魯閣大山附近的次生林地,都很容易發現到。
5. 深山竹雞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臺灣產之特有種。分布在中、低海拔的原始森林或次生林地,主要是在森林的底層活動。與竹雞一樣,同屬雜食性,但行動相當隱密。深山竹雞也是山胞架設陷阱常捕捉的種類。整個族群的情形尚屬良好,亦是一種良好的狩獵種。在橫貫公路、陶塞溪谷和巴托蘭溪谷等的森林地,都還有牠們的分布。
6. 小鵪鶉 Coturnix chinensis ,鵪鶉 Coturnix coturnix
二者均分布於低海拔地區。主要活動於雜草叢生地、農地、菜園以及果園的附近。二者均屬良好的狩獵種,遺憾的是近年來族群數量劇減,尤其是鵪鶉以極不易見到。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神秘谷附近的山坡地,據當地居民指稱,偶爾還可以見到。
7. 鴛鴦 Aix galericulata
鴛鴦在臺灣為稀有的留鳥,牠的羽毛非常的漂亮,為良好的狩獵以及觀賞種鳥類。牠是唯一在臺灣繁殖的雁鴨科鳥類,主要分佈在本島山區的各個湖泊、水塘或是溪流中水流平緩的地區。在陶塞溪上游以及中橫公路附近各溪流攔砂壩的水域,偶爾還可以發現到牠們的活動,唯目前族群數量已相當的少,應該加強保護。
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內學術上有價值的動物資源分析
凡是臺灣產的特有種動物,在學術上都非常有價值。哺乳動物中的臺灣獼猴是臺灣特有種,在上文中已敘述過。至於臺灣的特有種鳥類則有 16 種之多。分別是深山竹雞、黑長尾雉、黃山雀、藪鳥、紋翼畫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栗背林鴝、藍腹鷴、烏頭翁、臺灣藍鵲、臺灣琉璃鳥(紫嘯鶇)、金翼畫眉、白頭鶇、火冠戴菊鳥、小翼鶇,其中除了白頭鶇和黃山雀外,在整個國家公園預定地內,隨時都可以看到。由此可知本地區鳥類相的豐富。如再經仔細的調查,則黃山雀和白頭鶇在本區也應該有分布。有關這些特有種鳥類的基本生態資料,都還欠缺,因此牠們在學術上都相當的重要(部份鳥類在狩獵種一文中已討論過)。
至於其它在學術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動物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兩棲類中的椒魚
兩棲類中的有尾類,主要是分佈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臺灣本島在中海拔以下的山區及平地,由於氣溫高,不適合有尾兩棲類的生存。唯有在海拔 2,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溫度較低,才有山椒魚的分布。臺灣的有尾兩棲類,是約在一萬年以前,上次冰河撤退以後,所存留下來的孑遺生物。牠們是已知的山椒魚中,
分布緯度最南的種類,因而在學術上非常重要。
由記錄上看,臺灣的有尾兩棲類有兩種,即臺灣山椒魚 Hynobius formosanus和楚南氏椒魚 H. sonani 兩種,由於分布地區和棲息環境的不同,牠們在花紋上有極大的差異。由此更可見臺灣產山椒魚在學術上的重要性,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經過初步的調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合歡山、奇萊連峰、畢祿山、大禹嶺、南湖大山以及中央尖溪,在 2,300 公尺以上的部份地區,均有其分布。然而各地的族群數量都非常稀少,在筆者已調查過的山區中,以本國家公園預定地內的族群數量最多。又在 72 年暑假,於大禹嶺附近,首次發現其幼蟲,因此,確有必要在本區之內為山椒魚設立保護區。
二、爬蟲類
1. 雪山草蜥 Takydromus husehshanensis
為新近才發現的臺灣特有種類,其外表紋飾非常美麗。牠首次是在雪山附近的箭竹草原或碎石坡中活動時被發現的。其分布地為海拔 1,800 公尺以上的
山區,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合歡山大草原、審馬陣草原、奇萊連峰的
草原以及南湖南峰附近的大草原,都有牠們的分布。早晨,每當朝陽初昇之時,牠們便出來曬太陽,構成一幅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雪山草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族群數量尚大,在學術上很值得進行一系列的研究。
2. 菊池氏龜殼花 Trimeresurus gracilis
為臺灣特有種的蛇類。在以往捕獲的標本很少見,因此有關生態習性所知甚少。在此次所進行的動物資源調查中,筆者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內 2,000 公尺以上的森林溪流,有過多次的發現。在南湖溪、中央尖溪以及思源啞口附近的大甲溪源頭陰暗潮濕的河床石頭下,往往可以見到,有時甚至在一個石頭下,就可以見到三隻以上。因此在本區,對菊花氏龜殼花值得進行系列的研究。
三、魚類
據日人 Kano(1940)進行雪山區域動物相調查時,曾指出在學術上相當有價值之陸封性鮭魚一一櫻花 吻鮭(Oncorhynchus masous)僅分布在大甲溪上游。標高 1500 公尺以上的山區溪流之內;此包括南湖溪以及中央尖溪的流域之內。在當時這種魚類在大甲溪上游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魚類,近年來由於毒魚和電魚的風氣很盛,即使在這些高山的溪流之內也不例外,因此目前除少數地區之外,已很難找到櫻花 吻鮭的存在了。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內湖溪流域,目前是否還有櫻花 吻鮭的存在,則有待更進一步詳細,長期而有系統的調查。
四、蝴蝶
1. 黃裳鳳蝶
是臺灣產的蝴蝶中最大型的,也是最美麗的。展翅可寬達 1417 公分,翅膀呈現天鵝絨狀,前翅具有黃色的條紋,後翅則具有大塊的金黃色斑紋,飛行速度慢,喜歡盤旋於空中,當陽光照射時,常發出真珠般的光澤,十分迷人。
全島皆有採集過,以屏東鵝鑾鼻一帶為大繁殖地。幼蟲以馬兜鈴科植物為食,成蝶以三、四月份較多。目前已是難得見到的一種蝴蝶,在本區的蓮花池尚有極少的數量。
2. 臺灣鳳蝶
為臺灣特有種蝴蝶,產於中、北部山地或低山地帶。翅膀為黑色,在後翅裏具有大片的暗紅色斑紋,喜歡採蜜和吸食溪水,常和黑鳳蝶混棲。幼蟲以柑橘為食,在蓮花池、神秘谷和陶塞溪谷都可以見到。
3. 曙鳳蝶
為美麗的高山特產蝶類。雄蝶翅膀具絨布狀的黑色,後翅腹面具有一紅色的大紅斑。雌蝶體型較大,翅膀背面為亮麗的黃褐色,後翅亦具有紅色的斑紋。
飛行速度慢,常在空中悠閒的滑翔,成蝶嗜食花蜜,幼蟲以琉球馬兜鈴為食。分布於海拔 2,0003,000 公尺的高山,成蝶於七、八月份出現。在 820 林道、畢祿山和慈恩附近的縱貫公路段都有其分布。
4. 雙環鳳蝶
為大型蝶類,後翅具有二列紅色的弦月紋,發出眩目的光芒,十分漂亮,為世界蝴蝶中僅有的特徵,在翅膀背面具有青綠色的金屬光澤,常閃耀出奇異的光輝。
分布於深山,幼蟲以芸香科植物為食。在七、八月時,於蓮花池附近的數量很多。
5. 臺灣胡麻斑粉蝶
全身密佈白色和黃色的斑紋,體型頗大,飛行甚快,為臺灣特產種,僅分布於 2,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數量很少,在南湖大山的多加屯山附近可以見到。
6. 高砂綠一字蝶
臺灣特有種,體型頗大,翅膀為青綠色,並具有兩條寬大的白帶。分布於中部山地,春夏時出現,在陶塞溪谷附近較易見到。
7. 清義三線蝶
臺灣特產亞種,翅膀背面具有成“三”字型的白色條紋,體型小,數量少,分布於中部山地,春夏時出現,在陶塞溪谷附近可以見到。
8. 玉山蔭蝶
小型的蛇目蝶,一般分布於中部 2,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飛行速度頗快,生活在空曠的箭竹林或樹林,亦喜歡尋花採蜜,為高山上的常客,數量不少。在本區的高海拔地區較容易見到。
9. 合歡山蛇目蝶
小型的臺灣特產蛇目蝶。分布於 2,500 公尺的高山,飛行速度慢,常成群地生活在空曠的茅草帶及箭竹林,翅膀黑亮絨毛狀,頗為精美。在審馬陣山和畢祿山偶爾可見。
10. 臺灣黑燕小灰蝶
為特有種,產於全省各地,數量少,翅表暗褐色,翅裏則為白底嵌著一些黑色斑點。在本區的神秘谷偶爾可見。
具有觀賞價值的蝶類
1. 青帶鳳蝶
飛行速度極快的蝶類,從平地至高山皆可見其蹤影。成蝶的翅膀具有青綠色的帶狀斑紋,喜歡採蜜,春夏的時候,常可在溪谷中發現它們成群結隊地活動。形成特殊的蝶道,甚為壯觀。幼蟲以桑科植物為食,在蓮花池、神秘谷可以見到。
2. 白紋鳳蝶
為一種常見的蝴蝶,偶而會在高山上看到。翅膀具有一白色的花紋,十分醒目,幼蟲以柑橘類為食。在本國家公園內,廣泛的分布中低海拔附近。
3. 大綠 蝶
本種蝴蝶體形較大,翅膀為青綠色,在後翅邊緣繞著一圈橙色帶,分布於山地,數量少。幼蟲以清風藤科琉球筆羅子為食。在神秘谷附近可以見到。
4. 環紋蝶
環紋蝶為極大形的種類,具有黃褐色翅膀,翅裏鑲有一圈一圈的眼紋,排列在翅緣成環狀。飛行速度慢,常以滑翔的方式飛行,遠看好像枯葉掉下;喜歡生活於竹林中,偶而在闊葉林中亦可見到,愛好吸食樹汁及露水。分布極廣,從南到北的深山中可見到,極具觀賞價值。在七、八月的蓮花池、陶塞溪谷以及神秘谷都很容易見到。
5. 斑粉蝶
為粉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翅膀有黃色和白色的斑紋,非常鮮明美麗,飛行速度快,常成群地飛舞於溪澗旁吸水,分布極廣,全省低山地帶常可見到。幼蟲以魚木和銳葉山柑為食,於陶塞溪和神秘谷附近較多。
6. 端紅蝶
體型很大,翅膀為鮮明的白色和黃色,前翅具有一個橙紅色的大型斑紋,美麗而醒目,飛行速度極快,常穿梭於溪谷之間。在縱貫公路和神秘谷都有其分布。
7. 臺灣紋白蝶
分布極廣,從三千公尺的高山至家裏的庭院都可見到。成蝶並不美麗,翅膀為樸素的色彩,飛行速度慢,因為牠們常成群地飛舞於山谷中,故也具有觀賞的價值。由蟲以十字花科的植物為食,一年可發生八代。廣泛的分布在本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各處。
8. 琉球青斑蝶
為分布很廣的普通種,具有複雜的淡青色條紋,飛行速度緩慢,在高山上常乘著氣流的上升而遨翔於山谷之中。廣泛的分布於各地。
9. 紫端斑蝶
分布於全省各地。翅膀呈深藍色,有時會閃耀著亮麗的金屬光輝,在低海拔的蓮花池和神秘谷都可看到。
10. 枯葉蝶
又名木葉蝶,翅膀背面前方具有一橙色帶;腹面則擬態成枯葉的模樣,不但色彩、形狀很像枯葉,而且具有類似葉脈的構造,當其棲息於樹枝上時,可藉著擬態以逃避敵害。生活於森林中,喜歡吸食樹汁和腐爛的水果;分布很廣,全島山地及沿海島嶼皆可見,但數量不多。在本區的蓮花池和神秘谷都可看到。
11. 地圖蝶
本種蝴蝶具有特殊的翅形和斑駁的花紋,翅膀上散佈著一些深色的碎紋和複雜的線條,顏色雖然不很突出卻極為醒目。喜歡尋花採蜜,也常成群地停棲在溪谷旁或亂石堆中吸食溪水,當人走近的時候,會成群地飛起,頗為壯觀。
產於全省各山地,幼蟲以桑科的植物為食。在本區的蓮花池、神秘谷以及陶塞溪谷都有其分布。
12. 紅邊黃小灰蝶
分布於省各地,極為常見。翅表為黑褐色的絨毛狀,翅裏外圍鑲有一緣橘紅色的斑紋,後翅具有可愛的突起。常穿梭於野花之間,在低海拔地區較易見到。
台電立霧溪水力發電工程對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動物相的可能影響臺電立霧水力發電中的溪畔和谷園的計劃,其主要的目的為在立霧溪以及陶塞溪等上游支流修築一系列的水壩,截取立霧溪、陶塞溪以及其支流的水流以供發電。本來立霧溪和陶塞溪上游的落差大,水流相當湍急,但水量不很大;一旦溪水為水壩截取之後,則二條溪流的整個生態特性將會改觀。位於水壩下方的河床將可能會滴水全無或則變為涓涓的細流,而在水壩的上方。由於截水的關係,原來溪流那種湍急的生態特性也將會消失。一般棲息在高山溪流的生物都是屬於好氧性的生物,即需要在高溶氧量的水域才能生存。高山區域溪流的湍急水流正好可以供給好氧性水棲生物的這些生態條件,一旦水流的速度改變,溶氧減少,加上淤沙,則原來棲息於溪流中的水棲性生物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或消失。據初步的調查,在陶塞溪和立霧溪的魚類至少有五種。這些魚類都是屬於好氧性的魚類,因此僅見於高山水質良好的溪流中。當截水的水壩修建完成之後,溪水中的含氧量能會因流速減緩而減少,進而影響到這些魚類的生存。再者,在這些魚類中,除鮦魚之外,大都是屬於底棲性的,牠們主要以底棲性的水生昆蟲為食;尤其是石蚕、蜉蝣的幼蟲,以及泥蟲等都是這些魚類所喜愛的食物。在陶塞溪以及立霧溪的支流中,都可以見到大量的石蚕和蜉蝣的幼蟲。又石蚕和蜉蝣的幼蟲,以及泥蟲都是好氧性的水棲昆蟲,牠們的存在與溪水的湍急特性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攔水壩修建完成之後,這些溪流的水棲昆蟲相將會受到改變,間接
的將會影響到溪流的魚類相。
在高山溪流中,由於水流急速的關係,漂浮的浮游植物(藻類)很少,主要的微小藻類都是屬於固著於岩石表面的矽藻,這些藻類亦往往是一些水棲生物的主要食物。在高山溪流中常見到的褐樹蛙、史文豪氏蛙、梭德氏蛙以及蟾蜍的蝌蚪,都是刮取在石頭上的藻類為食,當水流速度減緩時,浮游性的藻類定會增加,同時石頭上固著藻類相定會改變,因此溪流特性的改變間接的會影響到兩棲類幼體的生長和生存。
鱸鰻是一種迴游性的魚類;牠們在溪流中發育生成,但生殖和孵育則必須到海域中才能完成。一旦水壩建立,截斷了鰻魚迴游的路線,牠們的生活史便無法完成。此將嚴重的影響到溪流中,整個鰻魚族群的存活。
在本島高山溪流中常見的鳥類為鉛色水鶇、臺灣紫嘯鶇、小剪尾以及河鳥等四種,牠們為溪流的景觀增色不少,這四種鳥類除臺灣紫嘯鶇外大都是以飛翔的昆蟲為食。例如蜉蝣的成蟲就往往是牠們的主要捕食昆蟲之一。這些飛翔於溪流
表面的昆蟲,絕大部份的幼蟲期都是棲息於湍急的溪流中,當溪流被攔水壩截取,溪流生態特性被改變以後則水生昆蟲會消失,進一步會影響到溪流的鳥類相。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影響外,在築壩和修築施工道路的過程中,由於落石和堆土,在景觀上亦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原來的植被在修築施工道路的過程中當然會
被破壞掉,同樣的堆石、落石淤泥也會對溪流的特性有著重大的改變。
未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動物資源規劃之建議
如前所述,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的生態環境複雜,原始森林所涵蓋的面積仍然相當的大,全區有 85﹪的面積仍未遭到嚴重的破壞,野生動物資源不但豐富而且生態棲息環境保存尚良好。唯一感到遺憾的是由大禹嶺到太魯閣的中橫公路已破壞到全區的完整性了。因此在未來國家公園的規劃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由中橫公路以及其支線所帶來遊客的干擾和可能的衝擊。為了整個地區的生態完整性,開礦以及開礦所需之道路設施應該禁止,而且目前登山的小徑已經足夠,因此應減少不必要新登山路徑的開發。再者,由大禹嶺往西寶之中橫公路兩旁,有些地區已有溫帶果園的開闢,公園設立後,應該將這些果園收回,並禁止新果園的設立。
有關臺電立霧溪引水計劃,應該設法阻止,否則整個立霧溪以及上游陶塞溪的溪流生態特色將會受到破壞,進而改變整個陶塞溪谷的動物相。建議設立的生態和動物保護區。
(1) 砂卡礑溪神秘谷野生動物觀賞區:
神秘谷除了在地形上具有相當的特色之外;由於兩岸植被良好,因此在動物資源上亦有其獨特之風貌。在鳥類資源中,一些低海拔的森林鳥類和溪流鳥類隨時可見。而在春、夏的季節,蝴蝶的種類和數量也很多,很適合觀賞。
因此建議在神秘谷設立觀賞用的步道,以便一般大眾的賞鳥、賞蝶、寫生、拍照和垂釣。在谷口設立關卡、嚴禁機車進入。而谷中現有的警察分駐所,則可設立管理中心。
(2) 竹村、梅園賞鳥道:
由迴頭灣起沿陶塞溪經梅園到海拔約 1,200 公尺的竹村,沿途有梅園和竹村等,都已闢建果園。建議合理經營這些果園使其成為觀光果園和露營避暑勝地。但嚴禁新果園之設立。在竹村(上梅園)有一棵樹齡極高的銀杏,冬天時,樹葉變黃,形成一幅極難得見的畫面。由迴頭灣至九梅吊橋這一段,低海拔的森林鳥類特別多,非常適合規劃為賞鳥道。尤其九梅吊橋更可設立為賞鳥中心,以現有的路面加以拓寬,以便小型客車之行駛。
(3) 蓮花池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或臺灣山豬生態研究中心
蓮花池位於陶塞溪谷的右岸,為一山谷中的小盆地,標高約 1,000 公尺,其東西長度約有四公里,而南面為一很陡之山坡地,北方與和平林區相連。本來在此處約有 20 戶的果農,由於運輸不便,目前僅剩 12 戶,因此有不少的作物田已遭廢棄。原來的果園已為茅草或矮樹叢所替代,形成一非常適合山豬棲息的場所。再者,由蓮花池往和平林道之森林開發處工作場的沿途均為混生林,林相複雜,野生動物數量眾多。加上蓮花池盆地之東側有一立霧溪的支流,溪流二旁蝴蝶數量眾多,並有黃裳鳳蝶;原來此種鳳蝶僅產於臺東縣及蘭嶼二地。因此蓮花池是目前臺灣本島中北部的唯一產地。由於蓮花池本身地理環境的特殊,易於從事有系統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因此建議在此設立研究中心。以現有的民宅改建為研究中心所需之建築物,關卡則可設在九梅吊橋,在管理上將非常方便。
(4) 南湖上下圈谷生態保護區:
南湖上、下圈谷是臺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冰斗地形,除了地理景觀上的獨特外,在動、植物的資源方面也相當的特殊。在圈谷中,最獨特的動物資源為日本渦蟲( Dugesia jbponica),及雪山草蜥。此二種動物在圈谷的出現可能是牠們在臺灣分布的最高點,尤其是雪山草蜥更是全世界已知分布海拔的最高地點。由於此區屬於苔原地形,故在生態平衡上,非常的脆弱,而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生態關係,在此地極易研究,因此建議將此區列為生態保護區。
(5) 南湖中央尖野生動物保護區:
在整個國家公園預定地之內,中央尖溪、南湖溪以及陶塞溪谷區域,野生動物族群仍然很大,而且自然生態景觀之保存仍屬良好。除了各狩獵種動物數目多為其特色之外;南湖溪、中央尖溪的臺灣山椒魚,審馬陣草原的雪山草蜥,北二段的黑長尾雉以及陶塞溪谷的藍腹鷴,都是本區特有的動物景觀,因而值得設立動物保護區。其範圍:北起多加屯山,西部則應涵蓋整個中央尖溪及南湖溪的集水區,東部則包括大濁水南溪及陶塞溪 (竹村以上)的集水區,向南經過整個北二段一直到大禹嶺。西部可以 820 及 710 林道為界,而東南界限在中橫以北,尚待進一步的規劃。北界的管理中心,可設在思源啞口的登山入口處,而西部則可在 820 和 710 林道入口處設立關卡,以管理民眾的出入。陶塞溪的竹村,亦可設立管理中心。在整個保護區之內應嚴禁森
林的砍伐。
(6) 奇萊、太魯閣大山野生動物保護區:
由中橫公路以南,一直到林務局的嵐山工作站,整個區域的林相和植被保存尚良好。由於交通不便,登山者及獵人均不易進入,野生動物的一切情況尚良好,因此值得設立動物保護區。其範圍北以塔次基里溪為界,南則涵蓋巴托蘭及帕托魯之集水區,以奇萊主峰斷崖為界。東界則尚待調查。西面則可以松雪樓為界,並可在此設立管理站及保護區之入口,以便管理。
(7) 合歡山高山草原生態教育中心:
合歡山連峰的箭竹草原生態系,面積廣闊,為本島少數典型箭竹草原生態系之一。本區之動物景觀特色為高山鳥類非常易見。如酒紅雀、岩鷚、栗背林鴝和鷦鷯等。在箭竹草原邊緣極易發現栗背林鴝和鷦鷯的巢,此外如雪山草蜥極華南鼬鼠均可見到。由於交通便利,且有滑雪場之設立,在管理上可能較為不便。因而建議設立一生態教育中心,將合歡山連峰及合歡溪之集水區均涵蓋在內。
(8) 中橫公路山鳥觀賞區:
中橫公路至大禹嶺到西寶或洛韶等,屬於中、低海拔的針葉樹及針寬葉樹混生林區。沿途除少部份地區外,林相大致良好。因此中海拔的鳥類極多,而且非常容易看到,如茶腹 、紋藝畫眉、冠羽畫眉、金翼白眉、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白耳畫眉、綠鳩、紅胸啄花鳥等。而紅胸啄花鳥在慈恩附近極易看到。牠是臺灣最小的鳥類。在此段沿線上的大禹嶺、關原、慈恩、洛韶都已有山莊,因此很適於一般大眾做為健行的路線。
(9) 南湖溪中央尖溪櫻花 吻鮭生態保護區:
據日人 Kano(1940)進行雪山山區動物相調查時,曾指出大甲溪上游海拔 1,500公尺以上之溪流一一包括南湖溪和中央尖溪在內有櫻花 吻鮭的棲息,且數量都不少。由此可見在四十多年前的南湖溪和中央尖溪都很適合櫻花 吻鮭的棲息。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本島各地溪流上游之原始森林已遭砍伐,而徹底改變了原來高山溪流的生態環境,然而在南湖溪和中央尖溪上游的森林砍伐不多,因此溪流尚能保持原始的自然風貌;亦即尚能符合櫻花 吻鮭的生態需求。此次的調查雖然沒有能夠捕捉到櫻花 吻鮭,然如經放養,則櫻花 吻鮭的族群應該可以
重新的建立。因此特建議在南湖溪和中央尖溪劃定為櫻花 吻鮭之生態保護區;除經過詳細研究、調查和放養之外,更應嚴格限制森林的砍伐和任意捕捉放養之鮭魚。
參考文獻: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YB4jLO7Je-kJ:km.taroko.gov.tw/pdf/37.pdf+%E6%97%8F%E7%BE%A4+%E5%85%A9%E6%A3%B2+%E5%A4%AA%E9%AD%AF%E9%96%A3&hl=zh-TW&ct=clnk&cd=4&gl=tw

族群的研究

族群的研究
許多自然生態現象,無法以生物之單一個體來解釋,必須考慮整個生物族群的數量和變化。包括個體的分佈與密度、族群內個體的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存活率與死亡率、生殖率與族群成長、族群滅絕等。你可以選定一種生物,計算其族群不同分層的數目,不同性別的數目,並統計製作年齡層分佈圖(圖三)。

世界遺產地圖google map 連結

Hongcun -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世界遺產地圖google map 連結

生態系-族群-個體的散佈

個體的分布

在同一時間裡,由特定地域同物種的個體組成的群體叫做族群。任何族群的兩個重要特性是:密度和個體距離。
密度: 每單位面積或體積的個體數。族群生態學家利用好幾種方法去估量密度,包括直接計算和各種抽樣的技術。直接計算所有個體數目的方法叫做普查;各種抽樣的技術,則有使用方框取樣、設陷阱取樣、利用食物或餌劑誘引取樣、利用燈光或有色黏紙取樣、使用馬氏網或水網撈捕等等。
散佈: 是個體距離的型態,分成叢生(聚集)、均勻和逢機的分布,由各種環境和群居的因素來決定。例如昆蟲受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氣候因素及取食植物相等影響,昆蟲對環境的適應及取食範圍也是決定昆蟲個體散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食性較廣的分佈可能較廣。例如:桃蚜,寄主植物記錄達30科70多種,是散佈世界性的蚜蟲。另外食性較專一的,則分佈較狹窄,例如:臺灣欒樹圓尾蚜僅喜歡吃臺灣欒樹,因此散佈範圍較狹窄。
生物族群空間或田間散佈,是指其在生境或生活小區的範圍內族群個體棲息空間地位的配置,是指族群在一定時間與一定環境條件下的空間分布結構而言。如果說擴散和聚集是生物個體在空間上的兩個運動狀態,分布則屬於族群在空間中相對靜止的存在形式,是由生物個體的遺傳特性與生活環境條件相互聯繫影響形成的。例如昆蟲在田間的分布受到遺傳特性如取食、產卵、趨避、遷移等習性及生活環境條件則如農事操作、作物種類或品種、栽培時期及其生長勢、光源遠近強弱、風速、風向、地形及土壤性質等影響,而昆蟲習性因種類而有差異,在田間的外界因素又極不均勻,故昆蟲在牠生活小區內的分布,也就成為多種多樣的。
由於遺傳特性與環境條件綜合支配了生物個體在田間的分布的形式,所以環境條件也可以看作是生物個體為選擇棲息場所的先決條件,而生物個體的活動、遷移、發生期和發生量又呈周期或季節性等差別,使得其族群的空間結構也就不斷隨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通常我們所說的生物個體的散佈是指族群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個體的分布形式或配置情形,具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族群在某一時刻位置排列的方式,反映族群的空間結構,可稱為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另一種含義是指在統計學上反映取樣單位的取樣性質或數量,亦即取樣單位中所得逢機變量呈現各種可能值的機率分配方式,可稱為空間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空間分布並不是指族群個體在其生活空間真正的排列形式,只不過是表示樣區(樣方)(quadrat)中出現0、1、2、3……n個個體的頻率分布究竟屬於那一類型的理論機率分布型而已。
生物空間分布型在生物統計學上可以用數學形式表示的,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兩類四型:屬於逢機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的是卜瓦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和均勻分布(uniform ditribution) 的是二項分布( binomial distribution);屬於非逢機分布(non-random distribution)的兩型是核心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和負二項式分布(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 。
逢機分布和均勻分布:取樣單位中族群的每個個體出現的機會,幾乎是相等的。各個個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相互吸引或排斥。族群中的個體占據空間任何一點的機率相等,且任何個體的存在絕不會影響到其他個體的分布。按其族群個體稀密程度,亦即按P (機率) 值的大小可分為兩型:當一次所包括的事物數目(n)很大而p值極小時,亦即個體極端稀疏的分布稱為Poisson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若不太稀疏的分布稱為二項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在自然狀況下很少見,逢機分布個體的分布是偶然性的,均勻分布個體間大致等距離分布。當生物個體能夠佔有的空間比所需要的大時,其分布受阻礙較小,這種靠機會的分布常常是呈均勻型,例如在蟲害或種內競爭發生時,也可造成種群個體的均勻分布;在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狀的均勻分布等客觀因素或者人為的作用,都能導致族群的均勻分布,以行株距一定的人工栽培水稻就是典型的均勻分布,而一些有佔具領域的鳥和森林中的樹木表現為這種類型。
非逢機分布和不均勻分布:族群內個體間互不獨立,可因環境的不均勻或生物本身的行為等原因,呈現明顯的聚集現象。群體中一個或多個個體的存在會影響其他個體在同一取樣單位中的出現機率,其平均數(mean)都小於方差(s2) 。不均勻分布分兩型:
一、核心分布型(contagious distribution)(亦稱蔓延分布或叢生分布)亦有稱Neyman分布(Neyman‘s distribution)。
此類分布型的生物個體在田問的棲息形成無數大小約略相等的核心集團(小集團)。在核心集團內的密度綢密,而核心與核心之問的個體數量則十分稀疏。如果將核心(小集團)作為一個單位,則核心間又呈隨機分布。例如由卵塊孵化後以卵塊所在處為中心四散為害玉米的昆蟲,如玉米螟幼蟲其為害株均呈此型分布。
二、負二項式分布(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亦稱嵌紋分布(mosaic like distribution),在田間呈疏密相間的大小集團。
適合核心分布的資料往往同時符合負二項式分布,但符合負二項式分布的資料就不一定也符合核心分布。例如玉米螟幼蟲、全株蚜蟲量在田間密度表現常是此種分布。Hartenstien (l961)調查研究森林地下小型節肢動物的分布型,在包括多種昆蟲在內的31個樣本中,其中符合Poisson分布的是l次,核心分布約有13次,而屬於負二項式分布的有28次(佔90%以上) 。
自然界中最廣泛、最常見的一種分布類型是個體成群或聚集分布,自然狀況下,大多數動植物當成叢塊狀(cluster)分布。
聚集型形成的原因有幾種﹕(一)或者由於個體相互接近有利(如動物群) 。(二)或者由於環境的不均勻性﹐有利於生物在某一部分存在而不利於在另一部分存在。(三)或者由於繁殖的特性造成(植物的匍匐莖或根莖的無性繁殖) 。許多情況說明,這種個體叢塊分布對族群內個體的生存是有利的。至於塊狀大小、塊間距離、每塊內個體的密度,則隨物種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各有異同。
一個族群在同一環境中的分布形式,並非固定不變。當其一族群最初分布到一個環境中時,是依靠種子自然撒播而成逢機分布,隨後則可由於無性繁殖而形成叢塊分布,最後又可因競爭或其它原因而成逢機分布或均勻分布。同一族群在有些地方是逢隨機分布,而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是叢塊分布。族群的分布類型除由物種本身的特性決定外,還與生境條件有關,如果自然界生態條件均勻或僅有少數微弱因素影響族群,對族群發生不了影響作用,族群個體的空間配置,則多呈隨機分布。反之,如果環境中存在著某些對生物個體空間分布起著顯著影響的強烈因素,族群的個體就很難出現隨機分布型。因此在研究族群生態時,對族群內個體空間分布類型的劃分,要求盡可能地準確,因為只有掌握了族群分布的形式,才能採取相應的方法,進行取樣、統計,並推算出整個族群的數量;如果對分布類型的確定出現偏差,最後獲得的族群數量也就不可靠了 。
空間分布是物種的特性之一,其重要性在於空間分布影響取樣的結果與分析,我們可藉由空間分布了解生物所在棲所之多樣性,及作為了解族群變動的指標。
http://nature.edu.tw/subsystem/resource/Main.php?do=resource&firstlevel=7&secondlevel=103&cyclopedia_class_no=109

生態系-族群-個體的分布與密度

概說

個體為可以獨立生活的基本單位,也是組成族群的基本單位。族群為特定時間內,生活於一特定區域內,所有同種的生物個體構成的自然組合。如民國九十三年八月間(時間),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中(空間)的馬利筋植物(棲地)上的夾竹桃蚜(物種)密度為120隻蚜蟲/株。
在自然界內,同一族群內的個體棲息於共同的生態環境內(棲地如上述的馬利筋植物),分享同一食物來源,而它們具特定的遺傳組成,彼此間可進行繁殖,並產生有生殖力的後代哦。這些個體都會分布在地球任何角落,任何生物分類單位(種﹑屬﹑科或種以下的亞種﹑變種等)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範圍叫做它的分布區。
不同分類單位的分布區大小和形狀差別很大,取決於下面三個因素:一、生物本身的散布能力;二、所遇到的外界條件;三、歷史因素。


一、生物本身的散布能力

由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散布方式來決定,例如產生種子或孢子多﹑繁殖快的﹐它的散布能力就大,如低等植物往往產生驚人數量的繁殖體,它們的散布能力就比產生較少繁殖體的種子植物大得多。動物也是一樣,每窩僅生數個仔仔的哺乳動物(靈長目﹑鯨目等) ,其散布能力遠遠不如大量產卵的昆蟲。風散布和動物散布與不利用外界能源的散布(重力散布﹑營養繁殖)方式相比,能到達的距離更遠。但是少數有些生物,水散布也是遠距離散布的一種方式哦。在交通發達的現代,人類幫助某些生物的散布,其速度之快,及所達距離之遠,往往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散布能力。


二、所遇到的外界條件-(一)環境影響

生物的本性是盡可能產生很多的後代,佔領盡可能大的地盤(分布區) ,然而由於外界條件的限制,它並不能實現這一本性,因此限制生物分布的外界因素來自兩方面﹕(一).環境影響﹔(二).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一).環境影響:
生物只能生存於一定的環境條件範圍內。一般說來,氣候和土壤是決定植物分布的主要環境條件。大多數動物以植物為食或以其為避難所,因此動物的分布往往與植物的分布互相吻合。從赤道到極地和從沿海到內陸的氣候變化不僅伴隨著植物分布的改變,而且也伴隨著動物分布的改變,有時分布區的外形不決定於氣候,而是決定於基質。例如鹽生植物的分布與鹽漬土的分布相一致。
海洋對於絕大多數陸生生物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陸地對於水生生物也是一樣,因此許多生物的分布區以海岸線為界。台灣東西兩岸的環境大不相同,東部是不斷隆升的岩岸,山脈直逼海岸,使海岸幾無腹地,東北季風促使較高海拔的暖溫帶生態系下降,加上海岸環境因子的影響,其海岸亞熱帶森林植物生存之空間受到嚴重壓縮,由北宜地區的亞熱帶森林,混入由中央山脈中海拔北降的植物,形成混合型植被,往南因山勢陡峭,亞熱帶的生態帶被擠壓而消失。西部地區則是沖刷嚴重的沙岸地形,地勢平坦,多形成沖積平原,河川由起源至出海口距離較長,河流流經平坦地形至將近出海口一帶,其種種條件有利於紅樹林生長,因此西部大河出海口多泥沼灘地及紅樹林,此類環境則不見於台灣東岸。
地形對於陸地棲居者來說也是重要的分布障礙,如台灣中央山脈對於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物種有如一堵不可通過的牆,因此中央山脈兩邊可以發現很多不同的種類。
大型湖泊和河流有時也成為陸地棲居者通過的障礙。例如台灣溪流遍布,流域面積廣闊,政府為管理之需,將本島129條重要的河川,依其長度與流域面積區分,目前計有主要河川21條,次要河川29條,以及普通河川79條。由於臺灣高山林立,造成各溪流間的阻隔,所以本島的溪流往往各自擁有獨立的自然環境。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每條溪也因而常常演化孕育出獨特的溪流生態風貌。各類溪流生物為了適應其生態環境在時空上的各種變化,通常在生物與棲息環境及生物族群間交互作用的演化結果下,趨向於各自佔有特定的棲所,同時在生態系中扮演相對應的角色和功能,亦即形成溪流生物的生態職(區)位(niche)。一般而言,溪流生物的分布與數量會隨著溪流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呈現出上下游縱向消長的現象(succession),甚至形成明顯的生物分區(zonation),而這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二、所遇到的外界環境-(二)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植物群聚常常成為某些動物分布的限制,特別是佔領廣闊空間的群聚,例如對於大多數熱帶森林動物來說,稀樹草原是它們分布的障礙,但同時熱帶森林也是稀樹草原棲居者分布的障礙。障礙作用既是環境條件的改變,也是競爭的結果。例如台灣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為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體長 120 ~ 150 公分 ,肩高 60~ 70 公分,最重可逾 200 公斤;體毛色黑,身體壯碩、掌粗厚、尾短、胸前有V字型的弧狀白帶,所以又稱「白喉熊」。台灣黑熊雜食性,以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及蟲蛹為主食;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亦快;冬季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棲息地以海拔1,000 ~3,500 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目前只有在台灣中央山脈山區才可見到台灣黑熊的蹤跡,數量不多。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預估,全國的台灣黑熊應不超過200隻,正受到嚴密的保護中。台灣黑熊壽命可長達數十年,但因族群數量少,近親交配結果導致黑熊存活率低,更不利繁衍後代。台灣黑熊是目前本島內瀕臨絕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哺乳類動物。
從小範圍看,生物個體分布差別很大,一般有三種基本類型:(1). 均勻分布;(2). 隨機分布; (3). 聚集分布,分述如下:
(1).均勻分布
個體間大致等距離分布,在自然狀況下最少見。常常是人為的作用,而導致族群的均勻分布。例如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具有一定的植株行株距就是典型的均勻分布。例如有些沙漠的巨仙人柱,產生往往是由於個體相互排斥﹐因而彼此保持一定距離,就成為均勻分布。
(2)隨機分布
在特別一致的環境裡,生物自由選擇定居地點,個體的分布是偶然性的,有利於隨機型分布的出現。在自然界中是不多見的,只有在生存的環境因素對很多個體的作用都差不多時;或在條件相當一致的環境裏;或某一主導因素成隨機分布時,才會出現種群中各個體的隨機分布。 例如在潮間帶的泥灘,某些蛤類通常呈隨機型分布。
(3).聚集分布
個體成群或聚集的在一起,自然界中最廣泛、最常見的一種分布類型。自然狀況下,大多數動植物當成叢塊狀分布。例如大頭麗蠅聚集在鳳梨皮上吸汁液。
聚集形成的原因有幾種﹕1.由於個體相互接近有利(如動物群) ;2.或者由於環境的不均勻性,有利於生物在某一部分存在而不利於在另一部分存在;3.或者由於繁殖的特性造成(例如植物的匍匐莖或根莖的無性繁殖)。例如台灣黃蝶產卵塊於樹葉上 ,卵變成毛毛蟲出來後,便聚集在一起吃樹葉。
許多情況表現出來的結果顯示,個體聚集分布對族群內個體的生存是有利的。至於聚集後叢塊狀大小、叢塊間距離、每叢塊內個體的密度等,則隨物種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各有不同。
一個族群在同一環境中的分布形式,並非固定不變。例如某一植物最初分布到一個環境中時,依靠種子自然撒播而成隨機分布,隨後則可由於無性繁殖而形成叢塊(聚集)分布,最後又可因競爭或其它原因而成隨機分布或均勻分布。同一族群在有些地方為隨機分布,而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為叢塊分布。族群的分布類型除由物種本身的特性決定外,還與其生存的環境條件有關。在研究族群生態時,對族群內個體空間分布類型的劃分,要求盡可能地準確,因為只有掌握了族群分布的形式,才能採取相應的方法,進行取樣、統計,並推算出整個族群的數量及密度,如果對分布類型的確定出現偏差,最後獲得的族群數量可能就不可靠哦。



二、所遇到的外界環境-(三)歷史因素

由於起源﹑歷史﹑生態要求和環境條件的差異,不同物種分布區的大小和外形極其多種多樣,但幾乎所有物種都在地球表面都佔據不規則形狀的面積。分布區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由環境特點所決定。簡述下列幾個分布區:
世界性分布區:指覆蓋地球大部分面積的分布區,目和科的世界性分布較多。例如動物中的輪蟲類﹐種子植物中的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都具有世界性分布。屬和種只有很少是相對世界性的,大約有20種左右種子植物可以歸入世界性分布﹐它們包括許多水生和沼澤植物﹐如浮萍﹑蘆葦﹑香蒲﹑水燭等。伴隨人類散布的雜草﹐有些也是世界性的﹐如早熟禾﹑薺菜﹑蒲公英﹑大車前等。動物中的家蠅和褐家鼠等的分布也遍及全世界。
特有分布區:與世界性分布相反,特有分布只限分布於某一有限地域。特有分布區的面積可能多種多樣。目﹑科﹑屬的特有分布區面積一般較大﹐例如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總起來形成單孔目的特有地域。對於種或變種來說﹐其特有分布區可能面積很小。
古特有種﹐或稱殘遺特有種﹐都是古老的物種﹐早先的分布區極為廣闊﹐後來由於氣候改變或由於適應力較強的其他種的競爭﹐其分布區逐漸縮小﹐所以古特有種大多處於消失的過程中,例如銀杏。
新特有種﹐或稱年幼特有種﹐是一類不久以前在局部地區產生的特有種,由於形成時間不久﹐往往只達到亞種級。
替代分布區:從相鄰兩個區域的同樣生境起源﹐或從同一區域的兩個不同生境起源的兩個近緣分類單位相互取代的現象叫替代現象﹐它們的分布區是替代分布區。
間斷分布區或稱不連續分布區:有些分類單位的分布區斷裂成幾個部分﹐並且彼此相距很遠;相似的或有密切關係的甚至相同的種出現在地球的不同部分﹐形成相互隔離的分布範圍﹐這樣的分布區叫間斷分布區或不連續分布區。
兩極間斷分布(或稱雙極分布):特別令人驚奇的是同一個屬的不同種﹐甚至同種﹐既出現在北極附近﹐也出現在南極附近﹐而中間地區卻沒有。
l 造成間斷分布的原因曾有許多爭論:一種解釋是遠距離散布﹐特別是往返於南北半球之間的候鳥的遷徙﹐可能是傳布繁殖體的重要媒介。候鳥遷徙對解釋某些植物的兩極間斷分布有幫助。普遍接受的假說是﹕相似的或遺傳上有關係的生物類型在過去必然來源於一共同祖先。從共同的起源中心向外侵移到它們所佔據的地區﹐而目前分布區的不連續性是以後發生的環境改變──“障礙”造成的﹐這種障礙把它們目前佔領的地區分開。有些間斷分布很難從生物的繁殖能力﹑散布方式和生境特點等方面得到圓滿解釋﹐所以必須考慮歷史因素。
大陸漂移學說: 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Alfred Wegener)1915年提出。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後來逐漸裂開。在中生代的某個時候﹐全部世界的陸地組成兩塊大的大陸﹕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勞亞古陸由現在的北美和歐亞大陸組成。岡瓦納古陸由現在的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南美﹑非洲和印度組成。這兩塊古陸中間隔著古地中海﹐後來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破裂成較小的部分﹐岡瓦納古陸的碎塊向外漂移開﹐就形成現在南半球的幾塊陸地。
地球的生物地理分區
如果把地球不同部分的植物和動物種類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彼此有明顯的差別﹐兩地相距越遠差別越大。雖然可能有些分類單位彼此共有﹐但通常是許多分類單位只出現在某一地區﹐而不出現在另一地區。這就有可能把地球劃分為不同的植物地理區域和動物地理區域﹐或者是同時考慮植物和動物的生物地理區。無論植物﹑動物或生物地理區域都是客觀的存在﹐都是科學研究的實體。我們依常見的優勢類群的分布劃分生物地理區域。例如動物地理區域主要根據哺乳動物的分布來劃分。植物地理區域則根據被子(有花)植物的分布來劃分。
動物地理區域的劃分:從華萊士以來公認的是將地球陸地分為6個動物地理界。每一個或多或少包括一個主要大陸﹐並且互相間被海洋或山脈分開。1 古北界 2 新北界 3 新熱界4 非洲界 5 東洋界 6 澳洲界。
海洋可以分為兩個界:大陸架和深海。200米深等深線是大陸架和深海的分界線﹐這是光透入的下限﹐在此限度以上的海洋生物能進行光合作用。
密度
計算族群密度時,首先要知道該族群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個體的數目,例如七家灣溪(空間因素)在民國85年(時間因素)櫻花鈎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六月之初所做的統計發現到櫻花鉤吻鮭族群有一千七百餘尾。七家灣溪整個長度約13公里。若D代表族群密度,S代表單位空間,N代表族群中的個體數,則 D=N/S。因此,民國85年六月,七家灣溪櫻花鈎吻鮭的族群密度約131隻/公里。單獨這個統計數值,並不能顯示任何意義,如果到民國87年夏季族群密度成為66隻/平方公里時,就會引起一個問題,為什麼七家灣溪櫻花鈎吻鮭的族群密度會減小? 族群密度會受族群中個體的出生和死亡所影響。在單位時間內,族群出生個體數與總數之比稱為出生率;相反的,在單位時間內,族群死亡個體數與總數之比則稱為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個體數/族群的個體總數
死亡率=死亡個體數/族群的個體總數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七家灣溪自民國85年至87年間可能是櫻花鈎吻鮭族群死亡率增加或是出生率減少。 此外,該地區可能發生的颱風豪雨或其他事故如水溫升高等,櫻花鈎吻鮭族群密度改變了。
影響族群密度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一為非生物因素,包括營養來源、氣候、空間大小等;另一為生物因素,就是存在於生物間的相互關係,如掠食、競爭、寄生、共生等。這些因素均會改變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使族群密度改變。
(一)營養來源
櫻花鈎吻鮭是吃水中的水棲昆蟲長大的,如果七家灣溪的含有豐富水棲昆蟲供牠吃,族群密度上升了,所以櫻花鈎吻鮭的族群密度與牠的營養來源水棲昆蟲有緊密關係等。
(二)氣候
環境中的氣候因子,例如氣溫、溼度、降雨等都會影響生物族群密度。例如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遽減1/3左右。
(三)生活空間
每個生物體都要有生活的空間,只是所需空間大小不同而已。根據記錄顯示,櫻花鉤吻鮭在日據時代(1917~1941)的數量不少,整個大甲溪上游,包括合歡溪、南湖溪、司界蘭溪、七家灣溪及有勝溪等支流都曾是牠的棲息地。如今只剩七家灣溪。
(四)生物因素
他種生物也會影響族群密度,可分成捕食、競爭及寄生等方面來考慮。科學家高斯發現當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分別培養時,兩者都可生長到環境限制的族群大小,但將兩者混合在一起培養時,由於兩者需要相似的食物而發生強烈的競爭,小草履蟲競爭失敗而滅亡,這是很有名的競爭排斥實驗。在自然環境中,生物遭受許多天敵的侵害,無論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天敵,都會影響生物族群的密度。

資料來源:http://nature.edu.tw/subsystem/resource/Main.php?do=resource&firstlevel=7&secondlevel=103&cyclopedia_class_no=108

生態系-族群-族群特徵

族群特徵

生物通常不會單獨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我們常可看見成群的螞蟻,滿地的野草等,許多個體聚集在一起生活。這種在特定時間與空間,同一物種的個體群稱為族群,所以我們再描述一個族群時要將時間及空間考慮進去。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的的青帶鳳蝶族群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高雄壽山動物園的羚羊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螞蟻、蚜蟲、蜜蜂、蝴蝶、幸運草、鬼針草、台灣獼猴、櫻花鉤吻鮭等同物種組成或大或小的族群,所以估計族群的大小是了解族群特徵的第一步,而族群的個體數是族群大小的指標之一。族群個體數(N),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族群密度。什麼叫做族群密度?單位空間內的個體數,就叫做族群密度,是族群特徵的基本資料。
有四個因素可以決定族群的大小,即: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每當我們談及族群時,常考慮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在內,所以用族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出率、遷入率、年齡結構和生存曲線等來表示族群特性,這些特性可以讓人了解族群結構及組成的就叫做是族群特徵。
我們前面講族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因此把這些個體統計起來表示一族群意義時,具有統計數值的特徵,也就可以代表族群的特徵。我們常想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來決定族群的特徵,這可是在族群生態學上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
http://nature.edu.tw/subsystem/resource/Main.php?do=resource&firstlevel=7&secondlevel=103&cyclopedia_class_no=107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google map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 電子一甲 b9542002李薰
Brief Description The two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Xidi and Hongcun preserve to a remarkable extent the appearance of non-urban settlements of a type that largely disappeared or was transforme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eir street plan, their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houses with comprehensive water systems are unique surviving examples.
西递和宏村這兩個村莊,將在上個世紀已消失或轉變的非城市居住型態保留相當完好 它們的街道設計、建築風格、裝飾,以及房屋與複雜的水利設施之結合,都是相當獨特且被保留的例子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尚比西河汙染問題



比例尺: 1/7283 (4552*1.6)
流經非洲南部8個國家的尚比西河為供應農業、發電、工業以及本土使用者、野生動物和旅遊業,已面臨供不應求的窘境。名列非洲第四大河的尚比西河發源於尚比亞西北方克連那山丘的中非台地,在蜿蜒了2414公里後流入莫三比克三角洲,最後匯入印度洋。尚比西河流域供應超過4200萬人,以及許多瀕危的野生動物所需的水源。各樣人類活動都會影響流域環境進而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
以下描述了一些流域最常面臨的問題。
砍伐森林:原生樹種可以保護流域免遭土壤流失,免於洪水,提供許多動物陰涼處和棲息地...由於過度地砍伐森林,許多非洲的流域已經受到破壞,尚比西河流域,已經失去了43% 的森林,森林的砍伐非常盛行。按目前的消耗速度,到2020年,南非天然的公有林就會全部消失。
濕地的破壞:濕地是極其有價值的生態系統,能保護流域免受污染和洪水襲擊,孕育許多物種,並能補充地下水供給。全球濕地的價值,包括: 防洪抑澇,濕地中能處理污染物質的植群,野生動物棲息地,還有漁場及遊憩價值。美國水資源調查局的研究發現:濕地的面積每擴大1% 能使得洪水時的洪峰下降4 %。全世界流域中的濕地都遭受了嚴重的污染或被排水填平。喪失濕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導於以排水填平法來建造新都市或農業用地。挖掘河道和攔阻河流也使得濕地裡水量的減少而枯竭。舉例而言,莫三比克的尚比西河三角洲(受到水壩的攔截造成水流減少而枯竭)。
過度配給:非洲的大部分河流的河水因各種目的而被運送轉移,那是河流的生態系統無法支撐的。據1995年世界銀行的報告,農作物灌溉用去的水占世界貧困國家用水總量的90%,而且,大約一半是浪費掉兒沒有用在植物上。在南非地下水也受到了過度使用的影響,很多地方的地下水被抽取的速度都要遠快於其自身填補的速度。當海岸地區的地下水被過分抽取時,鹽水就會進入,並污染整個蓄水層。
農業行為:沒有做好水土保持的農場會影響泥土的滲透率, 從而影響到地下水的填充。不良的農業行為也會導致土壤被侵蝕而污染水流。種植日期,作物類型,耕作系統(從淺耕到深耕),殺蟲劑和肥料的使用量,耕作方向和作物輪耕等農業行為都會對水資源造成影響。污染在發展中國家,被各種污染物污染的水造成了極高的致病率。水受到人類產生的廢物的污染,工業污染,農業和城市廢水污染,空氣污染,和有毒物質外洩的污染。有許多替代方案或改變農耕系統能至少減少殺蟲劑和人工化肥的使用仍然能維持ㄧ定的生產率,人們使用更多的農藥與殺蟲劑,有時候他們甚至使用已被在世界其他地方禁用的危險化學物品。缺少充分的汙水處理是水污染的泉源,另外,"水資源分佈不均"也增加了水源疾病的問題。因為沒有足夠供水,人們就不會經常洗手,或保持餐具的清潔,從而廣泛傳播了這些病菌。採礦業是該地區河流和集水區的主要污染源。採礦污染的主要類型包括採礦中產生的重金屬污染,採礦加工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如氰化物)污染,和來自於礦物廢渣的酸液排放污染。另一個污染源是儲存礦物廢水水壩的外洩(稱為終點壩),從而將大量的污染礦物廢水排入河流。這種外洩能夠立即殺害下游幾千公里河道裏的所有生物。另外,遺棄的礦井也會繼續造成污染。新興採礦方式已被證實能夠大量減少這些污染物質,但是,政府必須首先制定出嚴格的採礦標準,並將之付諸實施。採礦業用水處理礦物品,同時,通過礦井脫水使得地下工作變得容易,礦井脫水能使水位降低到使井水和泉水耗竭的程度。採礦業對於流域的另一個影響是沈澱物污染。雖然不是有毒物質,但是採礦場的岩石和泥土的侵蝕物進入水流後對於河流和溪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使得沿岸的植物窒息,並使水生物喪生。沈澱物還會使下游泛濫。
而為了協助保護尚比西河,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和自然保育協會在3月以保育大河夥伴為名,開始共同合作。大河夥伴聯盟除了在尚比西河正進行的復育工作外,在中國長江、巴西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及美國密西西比河進行進一步的復育工作。
資料來源:
版權歸屬 國際河網IRN 環境信託基金會(金霞 譯,李堅、陳維立審校)中英對照全文:http://news.ngo.org.tw/issue/water/issue-water-irn00112001.htm
摘譯自2007年4月18日ENS美國,維吉尼亞,亞靈頓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http://e-info.org.tw/node/21789

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世界遺產報告--鯊魚灣

鯊魚灣(西澳大利亞)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1.>
絕對位置: 25°47'59.61"S 113°41'11.48"E
相對位置:位於最西端點澳洲海岸,佔地2.3萬公頃 (由許多島嶼組成,周圍被其他海島環繞)























<2.>該地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遺產價值:
1.有顯著的事例作為地球進化歷史的標準(在世界疊層微生物所進行的結構類似於在地球生態系統為主底棲)
2.能顯現當地正在進行地質過程,生物進化和人的互動及其自然環境(該地提供優量地貌和生物進化過程,包括演化灣的水文系統高咸池、岩土環境的生物過程所正在進行形態。因動物棲息地位於孤立海島蜒上,故較易保留早期的動植物,使其避免外在天災或人為的危害。)












一.其海洋開發一個內陸盆地形成倒口含高咸水域是生態之間的過渡地帶,包括北部地區之間 的過渡期限溫帶和熱帶海洋動物,造成高物種多樣性(如魚類323屬;218雙殼類許可證;目前發現的 珊瑚菌80)
二.海草的生態系統,包括養分循環、食物鏈、育苗場、棲息和創造各種穩態水文條件,其中一個最廣泛的世界海草草場。
3.含有獨特稀有的和良好的自然現象,特徵或地層特殊自然環境
例:
一.疊層石代表最古老的地球生命形式,埃索池是唯一在世界的一系列形式相比疊層化石古岩。(疊層石是以藍藻為主的微生物,晝夜不同的生長方式,使它分泌粘性物質粘結礦物顆粒形成的疊層石,出現明、暗相間的紋層。 )




二.景觀多樣性形成乾旱、半島、海島、海灣,豐富的海洋動物包括儒艮、海豚、鯊魚、龜、魚也擁有豐富多樣的植物與花卉。








<----儒艮



<---鯊魚

4.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仍保存最重要和最有威脅的物種,對於學者對動植物的研究十分具有價值




<3.>"海洋世界"現有規劃與設施
位於西澳大利亞的"海洋世界"中的鯊魚灣現有世界最大的養鯊魚的人造礁湖體系,鯊魚灣包括三個主要區域,在這三個區域你都能隨心所欲地觀賞並且和動物們互動交流。這三個區域包括一個觸摸池,一個潛泳(戴潛水通氣管)及潛水礁湖以及一個養有世界最可怕的鯊魚種的鯊魚湖。不管你在水面以上觀看還是在水面以下觀看,分為兩層的展示會都會令你大飽眼福。通過三面大小為10X3米的展窗來觀賞,這樣你就可以面對面地觀賞巨鯊,魟魚和各種外貌奇特的熱帶魚了 。

<----接觸池 <4.>相關新聞
***原油污染 威脅澳洲列名世界遺產的鯊魚灣

西澳,伯斯,2004-11-10(ENS)-一片綿延達12公里長的油污,據報導出現於澳洲大陸最西端的世界遺產區域內的鯊魚灣(Shark Bay)內。它已延伸到澳洲境內稀有赤蠵龜最重要的產卵地。據官方表示,此油污已對德克哈托島西側自克雷費許灣到佛斯安特蘭斯間的區域造成影響。
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10-02.asp





























===================================================================
資料來源:
<1.>google earth
<2.>http://www.environment.gov.au/heritage/worldheritage/sites/shark/index.html
<3.>http://www.travelrich.com.tw/members/aunz/article.aspxArticle_id=1210&CheckID=c8291679-eb00-4428-8769-1713ef3d1f90
<4.>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11002


疊層石的詳細介紹: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19/n722396.htm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世界遺產報告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2.學習期許

地理對我來說是有一點負擔的科目,因為地理裡面包含太多不同領域的資訊,關於自然方面、人文方面等等,算是大範圍的科目。不過也因為這樣,地理也是最容易融會貫通的,他是一種需要思考了解的科目,光是硬背只會造成學習到零散的訊息,所以必須要了解自然與人文之間的互動才能正確又快速的吸收新知。雖然我還沒抓到訣竅,但希望能在這學期增加更多對世界的了解,
並且恢復對於學習地理的信心。也希望老師能多提供一些不同的資訊,並利用一些多媒體材料,讓我不只有學習到書本上的東西,看的我很頭痛。= =
希望這學期能學到能引發我對地理產生興趣的知識!^^

1.部落格網址

http://www2.blogger.com/

http://freetime2-hsun.blogspot.com/




什麼跟什麼@@"
我不會用啦~兩個都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