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生態系-族群-族群特徵

族群特徵

生物通常不會單獨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我們常可看見成群的螞蟻,滿地的野草等,許多個體聚集在一起生活。這種在特定時間與空間,同一物種的個體群稱為族群,所以我們再描述一個族群時要將時間及空間考慮進去。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的的青帶鳳蝶族群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例如說"民國93年時,在高雄壽山動物園的羚羊數量(個體數或大小)有….."。
螞蟻、蚜蟲、蜜蜂、蝴蝶、幸運草、鬼針草、台灣獼猴、櫻花鉤吻鮭等同物種組成或大或小的族群,所以估計族群的大小是了解族群特徵的第一步,而族群的個體數是族群大小的指標之一。族群個體數(N),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族群密度。什麼叫做族群密度?單位空間內的個體數,就叫做族群密度,是族群特徵的基本資料。
有四個因素可以決定族群的大小,即: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每當我們談及族群時,常考慮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在內,所以用族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出率、遷入率、年齡結構和生存曲線等來表示族群特性,這些特性可以讓人了解族群結構及組成的就叫做是族群特徵。
我們前面講族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因此把這些個體統計起來表示一族群意義時,具有統計數值的特徵,也就可以代表族群的特徵。我們常想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來決定族群的特徵,這可是在族群生態學上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
http://nature.edu.tw/subsystem/resource/Main.php?do=resource&firstlevel=7&secondlevel=103&cyclopedia_class_no=107

沒有留言: